首页 资讯 正文

衡东县民政局:开展“润心伴成长 同心护未来”六一儿童节系列关爱活动

体育正文 236 0

衡东县民政局:开展“润心伴成长 同心护未来”六一儿童节系列关爱活动

衡东县民政局:开展“润心伴成长 同心护未来”六一儿童节系列关爱活动

原标题:靖州:“家门口”互助养老,农村(nóngcūn)老人的“幸福院”

华声在线(zàixiàn)全媒体记者 黄欣然 通讯员 冯显卫 李大升

5月下旬,枇杷(pípá)(pípá)熟(shú)了。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渠阳镇铺口村舒家团,老人们一大早就去摘新鲜的枇杷,拿到集镇上卖。晌午,赶完集的老人回到村里的互助养老服务中心,唱歌、下棋。

在靖州农村,留守老人不用离开生活了一辈子的村庄(cūnzhuāng),“家门口”的互助养老服务中心,就是他们安享晚年的“幸福院(yuàn)”。

渠阳镇铺口村互助(hùzhù)养老(lǎo)服务中心,老人们围坐一堂玩跳棋,尽享欢乐时光。通讯员 胡耀文 摄

老知青返乡,破局“进退两难”的(de)农村养老

“有(yǒu)重要任务分配,请大家(dàjiā)集合。”75岁的陈淑华只要在“舒家之友”微信群里发布消息,就有老人积极响应。大家来到互助养老服务中心集合,认领任务——栽花、挖麦冬草、清理(qīnglǐ)杂物……

“一呼百应”的陈淑华(chénshūhuá)并不是舒家团村民,而是一名(yīmíng)时隔半个多世纪重返村里的“老知青”。

1969年,陈淑华从湖南师大附中来到舒家团,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,度过了难忘(nánwàng)的青春岁月。她指着互助养老服务中心的一间房说:“当时,我就住在(zài)这(zhè)屋里。”

互助(hùzhù)养老服务中心(fúwùzhōngxīn)原本是一栋知青小屋,1975年,随着最后一位知青返城,屋子便废弃了。

2021年,一直(yìzhí)想回报乡亲的陈淑华,回到阔别已久的舒家团,眼前(yǎnqián)的场景令她心酸。

“年轻人都外出务工了,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。”陈淑华说(shuō),孩子们要上学(shàngxué),周末才回到村子里。

她决心为“第二故乡”做一些力所能及(lìsuǒnéngjí)的事。

2021年7月,在镇政府和村干部的支持下(xià),陈淑华自筹资金,修缮知青小屋。她(tā)想为村里老人建造一个文化室。有时,劳动力不够,她就号召老人帮忙,大家边唱歌(chànggē)边做工。

“文化室建好后,我们老姐妹也有了休息、聚会的(de)地方,不用一个人待在家里。”71岁的易垂梅家住舒家团15组,当被(bèi)问到为什么不去县城养老院养老时,她答:“那里(nàlǐ)虽然一日三餐有人照护,但不自由,出来还要请假,而且大部分人是陌生(mòshēng)面孔。”

易垂梅的(de)一番话道出(chū)了农村空巢老人“进退两难”的养老困境:去(qù)养老院?离家太远,环境陌生,住不习惯;独居在家?无人照看,孑然无依,就怕出事。

在陈淑华看来,养老院既无自由,又缺少精神生活,农村老年人除非(chúfēi)生活不能自理,否则是不愿(bùyuàn)去养老院,甚至孤寡老人也只会在完全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时,才(cái)不得不进入乡镇养老院。

文化室的建成,让(ràng)老(lǎo)人们有了能快乐聚在(zài)一起的地方。“我们在这里一起唱唱歌、拉家常,有时还一起做饭,有人陪伴很幸福。”易垂梅说。

“改造知青小屋的做法(zuòfǎ)为农村(nóngcūn)养老提供了新思路。”县民政局养老服务股股长杨志波表示,靖州60岁以上(yǐshàng)老年人占比16.3%,大量青壮年外出(wàichū)务工导致农村“空心化”,传统家庭养老的方式难以为继,山区农村分散而居的特点又使得集中(jízhōng)养老的模式难以推广,因此,盘活农村闲置资产成为突破口。

2021年,县民政局在舒家团(shūjiātuán)文化室挂牌成立互助养老服务中心。同年,靖州开始将(jiāng)新时代文明实践站、祠堂等农村(nóngcūn)闲置房屋,整合打造成养老服务点,让老人不出村不离家就能安享晚年。

渠阳镇林源村(línyuáncūn)古村落。通讯员 陈俊名 摄

在盘活闲置资产过程中,各村因地制宜。村中无闲置资产的,便采用村居统筹共建的方式。如,渠阳镇(qúyángzhèn)林源村通过村“两委”协调,两户(liǎnghù)已搬去城市定居(dìngjū)的村民自愿将自己(zìjǐ)的村屋捐献出来(chūlái),与村“两委”签订5年至10年无偿租赁协议。村里将其改造为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中心,实现“分散居住、集中互助”。

目前,全县124个行政村已(yǐ)建成101个农村互助养老(yǎnglǎo)服务中心,覆盖率达81.5%。

邻里守望相助,农村养老的“最优(zuìyōu)解”

“家门口”养老,是不少农村老人的期盼。当闲置房屋成为养老阵地后,“熟人社会”基于信任(xìnrèn)的乡土人情(rénqíng)就成为稳固互助(hùzhù)养老的一条纽带。

在靖州,建有村级互助养老服务中心(fúwùzhōngxīn)的村庄,几乎都自发形成(xíngchéng)了一支养老“志愿队”。

在铺口村舒家团,“志愿队”的带头人便是(biànshì)陈淑华。15组67岁村民(cūnmín)孙昌连说:“陈大姐回到舒家团3年来,为乡村建设付出了很多,我们现在都听她的,我负责清扫花园(huāyuán),储永香管理餐食……10多个人把互助养老(yǎnglǎo)服务中心打理得井井有条。”

在藕团村瓦窑团(wǎyáotuán)寨,养老“志愿队”由12位40岁(suì)至50多岁的“低龄”照护志愿者组成。57岁的石光平是瓦窑团寨2组组长,也(yě)是志愿者之一。

每日清晨安顿好80多岁的母亲后,石光平便(biàn)穿梭(chuānsuō)于团寨,挨家挨户敲门,叫醒独居老人,组织他们来到(láidào)互助养老服务中心。对于那些行动不便的老人,他则上门送餐、送药。

有(yǒu)的志愿者虽不在农村,但对老人的事有求必应。41岁的蒋佐远是瓦窑团寨3组村民,在县城务工,逢年过节(féngniánguòjié)或者老人集体过生日的时候,就赶回村里(cūnlǐ)张罗,自掏腰包买蛋糕、布置场地。

精心(xīn)筹备生日会是志愿者们和老人之间的暖心约定。去年6月(yuè),瓦窑团寨(zhài)3组74岁老人杨细凤,在互助养老服务中心度过了一个难忘的生日。杨细凤说:“吃(chī)蛋糕、唱生日歌,周围还有姐妹相伴,心里暖洋洋的。”

“身体硬朗的(de)壮年(zhuàngnián)劳动力组成志愿者队伍,为特困、留守老人提供日常照料。等志愿者年迈后,再由新一代接棒。”藕团村村支书王钰钦介绍,这种“低龄助高龄”的互助养老模式,营造了(le)孝老爱亲的良好氛围,让温情(wēnqíng)代代传递。

藕(ǒu)团乡藕团村瓦窑团寨互助养老服务中心,老人们在一起唠家常、唱歌。通讯员(tōngxùnyuán) 胡耀文 摄

而在日常缺少低龄(dīlíng)志愿者的地方,老年协会的“自治”形成了互助养老的另一种模式,更加精准对接老年人的实际需求(xūqiú)。

自从藕团村佘家湾团寨互助养老(yǎnglǎo)服务中心建成后,多年无人问津的(de)办公楼热闹起来,舞步和歌声为村庄增添了生机。

70岁的肖坤庆是佘家湾团寨14组组长,也是藕团村老年协会会员和互助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。“老人如果孤孤单单待在家里,出事了没人照应。”肖坤庆说,以前(yǐqián),大家(dàjiā)就常常聚在(jùzài)村口八角亭,你一句我一句消磨一天(yītiān)的时光。

但车来车往、冬冷夏热的(de)八角亭实在算不上好地方。2024年11月,在老年协会的呼吁(hūyù)下(xià),全村(quáncūn)党员群众、能人寨老和老人子女等村民自发筹集8万元(wànyuán)资金,村民义务投工投劳200余人次,将原县公路建设养护中心闲置的两层办公楼加以改造,设置阅览室、书法室、活动室、就餐室等空间。

目前(mùqián),佘家湾互助养老服务中心已举办10余场文娱活动。王钰钦表示,养老服务中心不仅是(shì)一个活动空间(kōngjiān),更是支撑老人安享晚年的精神联结。

藕团乡藕团村佘家湾互助养老服务中心,家住14组的(de)74岁村民佘章凯正在(zhèngzài)练书法。通讯员 胡耀文 摄

藕(ǒu)团乡藕团村(tuáncūn)佘家湾互助养老服务中心前坪,老人们聚在一起喝油茶。通讯员 胡耀文 摄

县民政局副局长郑美娟介绍,曾在11个乡镇进行调研,发现农村大部分“空巢老人”的养老需求与精神(jīngshén)文化生活有关。“互助式(shì)养老是靖州农村,在机构专业化养老和家庭自助式养老之间探索出的新模式(móshì),是目前农村养老的‘最优解’,让老人在彼此陪伴和互相慰藉中过上安稳(ānwěn)日子,能有效解决老年人日间(rìjiān)照料、情感交流、文体(wéntǐ)娱乐等需求。”

建立(jiànlì)合理激励机制,让互助养老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

在互助养老服务中心能做(zuò)些什么?老人们的回答频频提到这三点:有事做、有饭吃、有伴(yǒubàn)玩。

王钰钦告诉记者,村里的老人常对他说:“王书记,给我找点事做!”他觉得,老人不愿意闲下来,是希望在“干活做事”的过程(guòchéng)中与(yǔ)人交往,这样就不会被遗忘(yíwàng)。

何晖是湘潭(xiāngtán)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湖南省老龄研究基地首席专家,长期关注农村互助养老(yǎnglǎo)模式。

在她看来,养老是生产性的而非消费性的,不应当是老人单方面“被赡养”,而是让老人参与有生产意义(yìyì)与价值(jiàzhí)的活动,让其成为可以发挥余热(fāhuīyúrè)的乡村建设者。

“农村(nóngcūn)发展互助(hùzhù)养老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开发老年人力(lì)资源,推动他们参与养老服务和乡村治理,降低社会养老成本。当老人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公共事务时,能有效(yǒuxiào)延缓衰老速度,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。”何晖表示。

当前,靖州农村(nóngcūn)的互助养老,已在保障老年人多样化需求的基础(jīchǔ)上,初步产生了养老之外的效能,帮助老年人从“老有所依”到“老有所为”“老有所乐”转变(zhuǎnbiàn),实现其社会价值。

藕团乡藕团村佘家湾(shéjiāwān)互助养老服务中心,两位(liǎngwèi)老人悠然对弈。通讯员 胡耀文 摄

铺口村舒家团的老人们在陈淑华(chénshūhuá)的带领下,闲暇之余义务投工投劳,参与人居环境整治(zhěngzhì)工作,用实际行动扮靓和美乡村;太阳坪乡贯堡渡村的老人,每天上午在中药材种植基地做工,中午便在互助养老服务中心(fúwùzhōngxīn)集体用餐(yòngcān),劳动、休闲两不误。

对于农村养老,何晖也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。目前,靖州的互助养老模式,依靠村民无偿提供志愿服务来运转,主要是基于亲缘和(hé)地缘的联系,在亲人(qīnrén)和熟人间缔结的养老互助关系。这种建立在文化和情感认同基础之上的运行模式固然可贵,但随着乡村(xiāngcūn)的现代化转型和变迁,如何(rúhé)解决自身造血功能(gōngnéng)是绕不开的问题。

何晖认为,互助(hùzhù)不等同于志愿,任何人类行为都是自身受到外来的奖励和报酬后合理化(hélǐhuà)选择的结果,互助养老也是一种社会交换,只有(yǒu)获得对等的收益,才有可能持续。

对此,她建议政府部门在农村推行(tuīxíng)互助养老模式时,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(jīlìjīzhì),通过发放(fāfàng)津贴、补贴等各项优惠政策,或是给予特别的荣誉,调动村“两委”、老年协会和志愿者的积极性,让互助得以循环,以激发农村养老源源不断的内生(nèishēng)动力。

村级互助(hùzhù)养老服务中心是靖州县、乡(xiāng)、村三级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一环。“目前的互助养老仍以公益(gōngyì)为主,但也在尝试‘时间银行’等互助养老的新模式,鼓励多元主体参与。下一步将逐步建立更加(gèngjiā)系统化和规范化的养老管理体系,探索出更加成熟、可持续化的互助式养老方式(fāngshì)。”郑美娟表示。

渠阳镇(qúyángzhèn)三和村。通讯员 陈俊名 摄

作者:黄(huáng)欣然 冯显卫 李大升

衡东县民政局:开展“润心伴成长 同心护未来”六一儿童节系列关爱活动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